藝術讓城市及生活更美好

TopImage-ChenSelfportrait2-Web-LL

藝術讓城市及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 , Better Life through Art)

點擊進入世博專題畫廊

 

(M)#30繁星下的阳光谷The Sunshine Valley under Stary Night97X130 cm(M)#39台湾馆Taiwan Pavilion147X122cm1欢迎参加2010上海世博Wellcome To Shanghai Expo 201080X100cm

繁星下的陽光谷  97×120cm              臺灣館  147×122cm             歡迎參加2010上海世博  80×100cm

21世紀的頭10年,人類兩大文明盛會聚焦於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即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隨著北京奧運會的圓滿落幕,上海世博會正掀起全國上下的積極準備和國際社會的熱烈參與。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審視城市發展的現狀及展望未來城市理想發展的主題如果能加強藝術因素,加重藝術成份,相信對未來城市的發展及市民生活的豐美有積極的增益,也就是藝術能夠讓城市及生活更美好。

在今日電腦普及的全球化時代,有二個關鍵詞為世人所習用,即硬體及軟體,但尚有另一關鍵詞日益普遍,即靈體,這是我在1980年世界科學及哲學會議,演講我的文化哲學理論:五次元世界文化觀時所提出來的新詞,也就是發明、創造硬體及軟體的靈慧心智。科技發明改善生活,藝術創作豐富生活。150多年來的世界博覽會就是在展現靈體在物質及精神方面的創新及時尚。城市要更美好,不能沒有靈體光輝的照耀及其產品,城市生活要更美好,不能缺少心靈的重建,精神的提升,而藝術為其潛移默化的載體,而後可達到“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想境界。

(M)#50中国馆(清明上海游)China Pavilion(Qingming Festival in Shanghai)130X194cm

清明上海遊(中國館)  130x194cm

廣義的藝術包括美術、音樂、文學、舞蹈、建築、電影等視聽及綜合藝術,而狹義的藝術一般指繪畫、雕塑及工藝。總觀150多年世博會的歷史,1937年以前重视靜態的藝術展示,而後慢慢傾向於動態綜合的演藝及公眾可參與的庶民文化活動。藝術與世博會淵源深遠而影響巨大。被視為世博會開端的國際活動是1851年在英國舉行的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它乃是英國皇家藝術學會為主體創辦的,除了建造本身可稱為一件藝術品的“水晶宮”展場外,还擺設不少雕塑作品。急起直追的法國在1855-1900年間舉辦四次世界博覽會,每次的展示可謂藝術宮與工業宮並立,時代藝術作品與工業創新產品爭輝。如拿破侖三世主持的1855年巴黎世博會,就展出來自29國5000件的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和建築設計,而1867、1889及1900年的藝術展示無形中催生並促成印象派的君臨西方畫壇,從安格爾到米勒作品的介紹,到莫奈、、塞尚、高更、梵谷等印象派,新印象派,後期印象派的登場(如1900年的世博會的“印象派專室”)為20世紀現代藝術運動揭開了序幕。即使二戰前夕,1937年的巴黎世博會,巴黎市政府還聘請超過2000名藝術家繪制700多幅壁畫,以充實世博會各展館,並為之進行美工及裝飾。該次世博杜飛10米高60米長的題名為“電之精靈”的大壁畫及畢加索為西班牙館所繪的“格爾尼卡”壁畫最為有名。同樣在1900年的巴黎的世博會上也展示了當時法國雕塑大師羅丹168件作品,包括有名的“思想者”“吻”“卡萊的義民”等。而在這一系列的世界博覽會中巴黎埃菲爾鐵塔以及大小皇宮展場的建造成了巴黎市不可缺少的標誌及重要文化活動中心。

同時美國國力日漸強大,也辦起世博會。1876年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費城博覽會,有20國參加,並展出了3256幅繪畫和627座雕塑,而從巴黎運來的“自由女神”手臂迎起火炬出現在會場,而費城美術館就是乘這次世博會的東風建起的。1915年在美國西部的舊金山世博會,也展出了11400件藝術品,是美國西海岸有史以來首次大型國際現代藝術展,2/3是美國藝術家的作品,讓大眾認識美國名家如:沙任惠斯勒等的作品。可見早期以及後來的一些世博會都把藝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每屆世博會必有藝術館。

(M)#2黄浦江世博梦Shanghai Expo Dream upon Huangpu River

黃浦江,世博夢   130×194cm

在音樂方面,自從“藍色多瑙河”在世博會激起狂潮後,世博會對歌劇、輕歌劇及新風格音樂創作也促進及推廣作用。這股熱潮到1967年在加拿大舉行的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上達到了高潮。在該屆博覽會的世界聯歡節裏推出了歌劇、芭蕾、戲劇、音樂劇等表演,在新建的世博會劇場上演出了2萬場,接納觀眾1650萬名。這種音樂盛會為以後的世博會所仿效。

自從1893年在芝加哥舉行的哥倫布世博會上推出了娛樂大眾的“大道之樂”及摩天大轉輪,開啟了世博會庶民娛樂文化,使世博會教育、交流功能添加了休閑娛樂因素,雖然如此,但科技創新與藝術新潮的展示依然是世博會的靈魂,只是焦點慢慢由產品的展示、技術的交流到思維觀念的溝通及人類共同問題的探索及解答,而主題涉及人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環保,能源等。在今日全球走向城市化的大時代,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以城市為主題,探討如何使城市更美好,城市生活更豐美的國際文明盛會上,“藝術”絕對是21世紀文化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演繹相信主辦方及參展單位都會推出有力而精彩的節目。筆者在此只想提出或許是創新的一個亮點,即“駐會藝術家”的現場創作。如能在長達184天的世博期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不同領域的“駐會藝術家”,在世博會的主題下即時、即地、即興創作,不但可以增加世博會的人文藝術氣息,且會為世博會留下一筆文化資產,同時明顯的向來自世界各地7000萬觀眾揭示藝術是使城市及生活更美好不可或缺的積極要素(本文是陳錦芳在2009年向世博局的建議,但該局未回復,也沒采用,錦芳自己一切自費畫上海世博百幅)!

 

陳錦芳的世博百幅挑戰

a2

上海館  194x130cm

2010年,香港城邦集團(商周)出版陳錦芳傳記,並為此安排一系列媒體報道,但陳博士心系世博,在今年四月毅然提前結束媒體采訪,在世博會期間創作“世博百幅系列”。他花萬元人民币購進門票,住在昂貴的上南花城,每天中國館旁的太陽谷燈光照射著他的畫室,除了參觀、研究外,他更以大師的技巧,夜以繼日的在畫布上展現各館的精髓。他必須跟時間賽跑,以數天創作一幅大畫的速度,在世博會結束時,完成“世博百幅”。他以日記的形式將每幅作品的創作動機及含義用中英文記錄。一位75歲的老人,在世博期間7個月(從4月到10月31日)每日只睡幾小時,全神貫注在世博,只為創作出世博史上的唯一“世博百幅”,这是台湾对中国的贡献之一。

陳錦芳認為在烈日下排隊進場不是難事,困難的是各展館大部分是用3D、4D將科技、環保、城市的架構等影像把該館的理念及物件快速演過,而畫家卻要根據這些視頻、影像的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在畫布上創造出藝術傑作是很難的,這也是世博百年史以來,連畢卡索等大師都沒將展覽館內容用油畫在畫布上百幅呈現,所以陳錦芳博士的世博百幅是世博史上的唯一。幸運的是陳錦芳自小至今超過60年對藝術繪畫技巧的不斷琢磨,藝術追求的底蘊,對世界文化長期努力研究,及他堅韌的毅力才能夠展開世博百幅,這是上海世博的亮點之一。
 
陳錦芳說:“依我1969年創立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觀來看,世博是促進新文藝復興最好的平臺,也是各國文化交流的盛會,在世博我找到【新意象派】要表現的的主題和內容,我努力創作世博百幅來共襄盛舉,透過藝術,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我接受此挑戰以『完成自我』心態來畫世博百幅。”這些文明盛典的藝術禮贊作品,皆指向“人類和諧、天下一家、世界和平”的時代藝術表現。

 

陳錦芳的慶典作品

a4 a3

英國館  130X194 cm                           日本館  130×194cm

A.1986年美國“自由女神”百年紀念時,陳錦芳博士創作《自由女神百幅》作品,以向這尊舉世聞名而象征自由及希望的意象致敬。慶典主席、世界名制片家,大衛沃伯親自參觀陳錦芳畫室並收藏數十萬美金作品。自由女神百幅是陳氏在美國成名作,所有在美媒體都采訪報導,包括CNN特別專訪及紐約雜誌將他列為美國國寶畫家。其《自由女神》一書成為美國學校教育用書,至今20多年,他的《自由女神》作品仍一直被世界各國倸用。

B.1990年梵谷逝世百年慶典時,陳錦芳是全世界唯一被荷蘭皇家邀請與梵谷同步展的畫家,陳博士完成了100幅《後梵谷系列》。在歐、亞、美展出,受到廣大好評,當時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李登輝親臨参观,並被世界梵谷專家、荷蘭文化部長譽為“梵谷的傳人”,其作品被收入梵谷的專門研究畫集。2010年梵谷逝世120年慶,陳錦芳在臺灣歷史博物館展梵谷作品的同時,在臺灣展覽後梵谷系列120幅,和商周出版陳錦芳傳記《臺灣少年世界夢》時出版其畫冊《陳錦芳博士的藝術:新意象派,後梵谷系列》250頁。

C.2008年北京奧運時陳錦芳創作了《奧運與藝術》系列66幅。其“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回展”在北京舉行了五次大展。其“新意象派”風格是奧運有史以來最多彩的藝術與奧運結合,增添中國奧運的人文內容及弘揚百年奧運精神,得到了熱烈回響。出版《陳錦芳的藝術與奧運:為人類而藝術》300頁。

D.另還有《巴黎鐵塔系列》(50幅),《戴妃系列》37幅《拉斯韋加系列》20幅、《環保系列》和《禁止吸煙系列》等。

 

「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

2001年為聯合國宣佈21世紀頭十年為『和平與非暴力』之國際文化年,委托『聯合國之友』將「全球寬容獎」榮譽頒給陳錦芳以表揚其對締造和平之文化的貢獻。信上“在抉定頒獎給您時,本董事會深深感銘於您多元文化的藝術創作,以及一生奉獻於和平、寬容及愛的工作,創造了一大批表現人類共同願望的作品。我們在此任命榮獲2001年大獎的您為『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希望您繼續支持聯合國在這方面之工作的提昇” 因此至2002年—2010年為籌劃及實行“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回展”推動全球和平的文化。 2008年展至北京參與奧運,2010至上海參與世博。為什麽在全世界數百萬的藝術家中聯合國會認為陳錦芳是不二人選呢?原因如下:

(M)#31法国馆(A)劳动、祈祷、大发展• France Pavilion(A)Work, Pray, Great Development 97X130cm

法國館  97×120cm
1.「新意象派」的藝術

陳錦芳自14歲在臺南一中讀書時,看到梵谷的作品後就立志當畫家開始在畫室研習。臺大畢業後1963年到巴黎留學,獲巴黎大學法國當代文學碩士,及現代美術史博士,並在巴黎藝術學院七年,文、藝兩棲,並力求建立自己的畫風。1969年完成「五次元世界文化觀」並衍生在繪畫表現的「新意象派」,乃整合古今中外的文化形象而藝以載道並且「為人類而藝術」,表現了全球多元文化整合創新關懷世界及人道主題,如「東與西」、「戰爭與和平」、「貧與富」、「人文」、「自由女神」、「後梵谷」等系列作品產生。這種引經據典、集百家之大成的作品質量並重,獨特而完整,適合作為國際巡展主軸。

2.「愛之文化觀」

1969年人類登陸太空,陳錦芳意識到人類的文化生態開始由「分」入「合」,乃建立了以「愛」為宗、「和」為貴、「分合」為功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觀」並預見到全球新文藝復興的來臨,而求證於理論,發表論文,著書立說。其所衍生之「新意象派」作品成了「後現代」文化代表樣相之一,至今有上千件作品外並出版24本畫冊及論述。這種具文化理論的繪畫,有作品詮釋的藝術思想,除了被收入美國大專用書之世界美術史“Arts and Ideas”外出現於全世界33國,300多本教科書及有關書籍中,而使陳博士被藝評家稱為「當今世界上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這種「愛之文化觀」產生的作品以及指向「天下一家,世界和平」的論述在人類進入21世紀,企圖締創新文化之際被聯合國注意到並加以重視該是自然的事。

3.語文能力

具有亞、歐、美三洲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並自1980年代起活躍穿梭於三大洲創作、展覽、演講、參加國際會議等,而常臺、中、日、英、法語同時使用。推動世界藝術活動除了共同發表作品外,文化的探討必不可缺,而座談、對話、演講、學術研討會都會因時因地因人而舉辦,而語言能力成了必要的條件。

(M)#46可口可乐馆CocaCola Pavilion122.4X145.5cm

可口可樂館  122.4 x 145.5cm
4.國際展團隊

藝術家最需要的是發表的舞臺。我從巴黎搬到紐約後作品累積漸多,乃於1980年由內人侯幸君正式開畫廊展出並頻頻參加國際展而30年來在歐、亞、美有上200次的個展,聯展無數。1996年我夫婦兩在紐約蘇荷區蓋建美術館大樓,並成立「陳錦芳文化館」的非營利組織繼續倡導「全球新文藝復興」及推動東西文化交流。30年來內人主導了不少藝術活動並培養了具經驗的國際展團隊,可配合聯合國運營而為世界巡迴展帶動國際藝術活動,配合各方資源,相信能勝任。

5.奉献的精神

不少藝評家說我不但是藝術家,也是思想家及社會改造者。我感性與理智兼備、學術與創作並行、理論與實踐並重,而且一向秉持「有理想從自我開始」的原則,乃將「五次元世界文化觀」應用於繪畫創作上,並想從生活實踐中活出「新文藝復興」,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乃在著述、創作外到處演講,並參與公益活動。我一向與世無爭,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藝術即人」,透過繪畫及著作而為人所認識并應邀到一些國際重要場合展出,發表理論 如1998年的「世界國是論壇」等,得到不少世界領袖的矚目,包括聯合國的重要人士,而 获得「全球寬容獎的受獎」及实行“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我一向相信自己以「愛」為宗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觀」是值得拋磚引玉的文化理論,有助於推動全人類的新文藝復興,以締造21世紀「愛與和平」的新文化:「王道」代替「霸道」的「靈體」建設以造福人類。如今在這一般人含飴弄孫的退休之年,有幸能代表聯合國從事全球文化建設活動,當以「世界公民」的胸襟,竭盡棉力,鞠躬盡瘁,努力以赴,除祈求上天賜我智慧與力量外,並乞各方先進不吝指教。

陳錦芳 2009年5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