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幸君新書「牽手藝情擁抱世界」發表會

陳錦芳的作品是名人及收藏家的最愛
14 4 月, 2015
陳錦芳美術館今開幕 政界人物多過藝壇人士
9 6 月, 2015

侯幸君新書「牽手藝情擁抱世界」發表會

新書「牽手藝情擁抱世界」(約344頁,圖文並茂)以侯幸君認為二十世紀是女權的提昇,乃響應「女人撐起半邊天」的潮流,維護「家庭價值」,鼓勵「夫妻檔」的分工合作共同建立事業王國,故將她與陳錦芳博士.....

侯幸君新書「牽手藝情擁抱世界」發表會

 

•世界首本記錄一對夫妻半世紀在歐、亞、美三大洲共同為藝術而奮鬥的感人故事。

•一位台灣畫家,創立「新意象派」,走出「後現代」,被編入世界藝術史教科書,以藝術與國際社會接軌,人類慶典互動的真實故事。

•一位60年代借100美金赴法留學的「小王子」中文首譯者,被稱為「梵谷的傳人」,獲頒聯合國「全球寬容獎」,榮任其「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以推動「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的現在進行式。

•此書涵蓋知識、藝術、學術外,並有社會、婦女、理財等寶貴經驗的分享。

 

簽書活動

簽書會:2015年6月6日 (周六) 早上11 時、
                        2015年6月13日到7月19日 2:00~4:00 PM(周一休館)

抽獎時間:9月27日 (周日) 

活動地點:陳錦芳美術館 台北市敦化北路222巷1號

 

簡介

作者侯幸君認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大的成就除了科技的大躍進,是女權的提昇,男女平等,女人撐起半邊天」,維護「家庭價值」,鼓勵「夫妻檔」的分工合作共同建立事業,乃將她與畫家陳錦芳博士在巴黎相遇、結婚、共同在歐、亞、美三洲, 國際藝壇上活躍追夢的心路歷程藉此書娓娓道來,不但是海外留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之一,也是我國「立足本土,進軍世界,胸懷人類」的一部海外華人的藝術發展史。
十四歲時被梵谷感動而立志「到巴黎當畫家」的陳錦芳種種過程後面都有「撐起半邊天」的「牽手」,那隻賢能而堅忍的「手」,那隻一向不被外露,不外露而應該外露並被讚賞的「手」,那台灣傳統女性的優秀及偉大,那應該大大發揚光大的台灣民間力量的大本源。在本書裡筆者這對在海內外奮鬥大半生的「夫妻檔」的真實故事,充滿血淚與歡笑,不僅是他們生活過來的寶貴經驗,更是台灣走向世界,追求更美好將來的範例。作者認為東方女性實在偉大,在各個區域都有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希望由此書讓更多姊妹們來寫她們的故事。

 

THChenMuseum_ 華宇月刊

 

推薦序黃文叡教授

我再三讀此書的手稿後,深深震懾於女人的偉大。一個年近八十的藝術家,一輩子支持守候在旁的就這麼一個Lucia,身兼慈母、太太、藝術經紀人、藝術中心館長和基金會的執行長,這個女人一生只為一個人活,只做一種行業,仍然成就了她畢生最偉大的事業,就是以陳博士為中心,為陳博士的創作和理念四處奔走。我相信,在70年代,敢嫁給一個藝術家絕對是一種勇氣,但Lucia的這股勇氣是架在理性和執著上,絕非一時昏了頭的愛情衝動。兩人戀愛時,陳博士正為國是在世界各地奔走,獨守巴黎空閨的Lucia就因心中對陳博士的這股信念,才讓這段感情幾十年來相愛相隨。而作為一個藝術經紀人,可說是世上最具挑戰的職業之一,要有深厚的美學基礎、要能與藝術家周旋、要有挖掘具潛力藝術家的眼光、要能具備市場的洞察力與操盤能力、要具備經營和管理的才能、要有與人交際的語言能力和手腕,還需要有一人身兼數職的能耐,這些都難不倒Lucia,但最具挑戰的不外是她這一輩子就只經營和獨家代裡一個藝術家,那就是自己的老公!雖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但世上唯有自己的人最難搞,太過流於自吹自擂,太少又委屈自己人,這其中的拿捏自是一門學問,是老婆與經紀人、專業與親情的拉鋸,但Lucia從家裡打雜到畫廊的專業經營全一手包辦,所有的應對進退皆拿捏地恰到好處。陳博士走過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正是Lucia後半生的最佳寫照,他們倆依存與共、相互提攜成長,也一起寫就了一部海外華人的藝術發展史。

2008年,我辭去了耶魯的教職,毅然投身亞洲藝術市場,當時是中國藝術市場最狂熱的一年,多件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超出500萬美金的高價落槌。之後隨著大量的流動資金注入藝術市場,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的觀念逐漸形成,拍賣公司成了藝術品最主要的交易平台。同年,中國超英趕美,躍居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龍頭。可喜的是,資金不虞匱乏,市場日愈活絡;可憂的是,短線投機者眾,藝術品成了一種炒作商品。許多年輕藝術家尚未踏出校門,便已被網羅上拍,只要成了市場追捧的對象,短期內價格不斷飆漲,但在這個價格狂飆的年代,美學價值漸漸地被淡忘,藝評更淪為拉抬藝術家身價的幫兇,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在市場上前仆後繼、暴起暴落,有時連藏家都還搞不清楚狀況,藝術家早已乏人問津。就在此時,陳博士以自創的「新意象派」手法,以奧運為題在北京辦了個展,自此「新意象派」的繪畫才正式在中國亮相。可惜的是,此種架構在深厚美學理論上的表現手法,並不受中國藝術市場的青睞。當時整個中國市場瀰漫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甚至有人倡議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就不應以西方的美學標準來檢視,中國挾市場的優勢,更應要有自己的一套美學標準,如此閉門造車的美學觀,無疑暴露了狹隘的文化視野,助長了以價格掛帥的市場,更阻斷了國際各種藝術形式進入中國的機會。我學的是西洋美術史,從學者投身市場,一再強調藝術品的市場價格需以美學價值為依歸,但在美學基礎普遍薄弱的中國,高價作品成交的背後往往少不了人為的操作,品味的培養凌駕不了快速獲利的誘惑,藏家基礎薄弱,端靠資金面的運作來支撐市場,所以當陳博士的作品被推介到中國時,面臨了種種困境,從理解、鑒賞、收藏到市場的鋪墊,處處受阻。我不禁在想,像陳博士這樣一個蜚聲國際的大藝術家,他的作品廣為歐美大藏家和知名美術館購藏,他創作的理論完整、「新意象派」的表現手法更獨樹一幟,他的五次元文化觀更把愛、和平與寬容的主題入畫,獲頒聯合國「全球寬容獎」並榮任其「文化大使」,希望他能為全人類的和平透過藝術繼續傳播,他的理論學說更被收錄在歐美數十幾本美術史的教科書中,無疑都是對陳博士在藝術理論和實踐上的肯定。但一到中國,這些光環都消失了,作品的原意被扭曲,不時被冠上複製、拼湊、剪貼、了無新意的汙名,這一切的指控無疑暴露了中國藝術圈的排外和對西方美學認知的不足。

西方藝術家自文藝復興以降,一直嘗試在平面畫布上營造空間感,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西斯汀大教堂(Sistine Chapel)以聖經為主題的作品,鬼斧神工的透視技巧,營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空間感;到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們仍然透過各種形式去探究畫布上空間的問題,尤以50年代的色域畫派(Color Field),試圖在畫布上尋找色塊之間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有了空間是三維的概念,注入了時間,就是四維的境界,義大利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更將此概念衍生到他割破的畫布上,割破的畫布透出底層的畫布,是一種視覺上的空間製造,但畫布上的單彩卻呈現了藝術家特定的時間記憶,有了時間,架上畫作進到了四維的表現。陳博士是全世界少有擁有美術史博士學位且自創完整學術理論的畫家,過去美術史裡各大流派濫觴時的宣言(manifesto),一般都由文學家起草,再由藝術家呼應實踐,但陳博士卻一手包辦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且對後現代的藝術流派多所啟發。陳博士「新意象派」的表現手法,更將既有的時間和空間錯置、虛擬、重組,製造出超越時空的新意象,所以在他的作品裡,可以從馬蒂斯畫室的窗外看到了梵谷的歸來、米勒的拾穗者正彎腰撿拾著紐約的垃圾、提香(Titian)筆下那位斜躺的維納斯背後竟有三位日本武士睜大了眼睛凝視著這位艷麗肉感的裸女,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主題人物被解構後抽離了原意,再藉由重組賦予新意,但這種重組並非建構在隨機上,而是一種刻意且巧妙的安排,就如視覺藝術符號學裡所討論的符號的破壞與再塑,破壞了原作的意符(signifer),重新創造了作品背後的意指(signified),因此那位斜躺的裸女不再是提香的維納斯(signifier),三位日本武士也跳出了浮世繪(signifier),重新講述了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與交融(signified),這種看似簡單的錯置與重組,卻是一種極具高度的引申,作者必須有深厚的美術史底子才能引經據典,要能掌握符號的使用才能精準地解構和建構多層的語彙、要又有對時勢的掌握力和嚴肅且不失風趣、諧謔的表現手法,他巧妙地融和「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通俗與崇高」,有相同美術史底子的人會為他的巧思讚嘆,一般的觀者也能單就作品中的機趣,以自身的文化經驗重新詮釋作品中的意涵。

黃文叡,現任美商摩帝富藝術集團(Motif Art Group)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于臺灣成長,後赴美取得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藝術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