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尽人间烟火豪情——专访陈锦芳文化舘舘长侯幸君女士

侯幸君照片

 

吞尽人间烟火豪情——专访陈锦芳文化舘舘长侯幸君女士

记者 汪之三 2010

 

有「梵谷传人」美誉的着名华人画家陈锦芳博士创作的,「上海世博主题百幅」绘画行将进入尾声之时,《移居上海》月刊记者来到了上海世博会中国舘旁的「富锦艺术中心」陈锦芳绘画展舘,採访了陈锦芳文化舘舘长侯幸君女士。

她,既是陈锦芳的夫人,又是陈锦芳的经纪人,还是「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迴展策展人及执行人,更因她是东方人在国际艺术推广领域的佼佼者,而荣登了 美国名人榜。她是纽约市少数的亚裔成功女性,并在当代艺术界久负盛名。她讲述了她和陈锦芳的婚恋,以及在异国艺术创业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王子」引领爱情和事业

侯幸君女士出生在嘉义。一九六四年,她十六岁。当时她就读到了陈锦芳写自巴黎的文章,并对他的文章情有独锺。十年后,当她带着音乐梦想来到巴黎大学 求学之时,一个偶然的机缘她与陈锦芳相识。那时,陈锦芳的三本着作《画游十年》、《巴黎画志》、《小王子》(译作)成了侯幸君的心灵慰藉。法国作家圣‧德 修贝里的作品《小王子》,故事简单而乾淨,小王子的爱情纯淨而澹雅,诚恳而认真,就这样,「小王子」引领了她与陈锦芳的爱情和事业,他们的故事,也像小王 子的故事一般真实而纯粹。侯幸君说,「我读的是师范女子学校,没交过男朋友,对于男男女女的事概念不大清楚,从名字看,我以为陈锦芳是女的呢!没想到,巴 黎大学艺术博士,文笔这麽好,思想很前卫。经过了解,才知道他还是巴黎大学法国文学硕士。我也是酷爱读书的人,又是学声乐的,艺术是相通的,我们相惜相 爱…..。」
一九七五年,她与陈锦芳博士结婚。侯幸君谈到婚后生活时说,在法国巴黎这个艺术之都,东方人被认同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过着穷光蛋式的精神贵族生活。后来,为了生活、为了艺术我们一起来到美国。」

借贷三万美金在美国创业

侯幸君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度,在这里只有打拼,没有第二种活法。只要有才能,你就可以尽情发挥,没有人能阻拦你成功的步伐。「我时常把 自己扔进海里,然后尽全力挣扎,看自己怎麽游回来,游回来的过程就是人生历练—-。」侯幸君说,为了让陈锦芳还像小王子一样做他的纯真之梦,海阔天空地想 像、构思作品,她选择了吞尽人间烟火豪情。70年代的她到银行借贷买房子,有困难就得接受挑战。她相夫教子,包揽了生活中的一切琐事,让陈锦芳安心画画。 直到一九八六年,陈锦芳的画作《自由女神》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们才有了一些名气和经济实力,通过自筹和借贷,他们先后盖过七个画廊,一个美术舘,拥有数十 栋房产。陈锦芳不但是位艺术家同时也是位思想家,他致力于推动他的「新文艺复兴」,他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观」的艺术理论形成了独树一帜「新意象派」。所 以,推广陈锦芳具有文化理论与思想的画派的画是一件困难的事。陈锦芳不是象牙塔裡的画家,但为了让他专心创作侯幸君壹肩挑起所有的事务,不过世界的一切变 化锦芳都烂熟于心。美国攻打伊拉克,他拿起画笔,表达他的见解;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他都会用画笔来创作跟时代有关係的作品,他的每一幅画都有他的思 想,来自他的心灵深处。

以艺术的传播为己任

侯幸君对艺术推广及教育有一份执着和使命感。她以艺术事业为终身志向,并致力于推广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及将艺术投资作为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她期望世界能成为富而好礼,强而好义,博爱而宽容的有情社会;更期望能为东西文化交流及经由艺术促进世界和谐及和平而努力。
陈锦芳的艺术是国际的,也是中国的台湾的,儘管他早年留学法国,儘管他功成名就在美国,但是他的艺术之根还是在中国在台湾。在「富锦艺术中心」陈锦芳绘画 展舘,我从一幅以奥运会题材的油画感受中国元素:「毕卡索的和平鸽」划破秦砖汉瓦之上的长空,掠过兵马俑武士的头顶,凝固了时空,成了永恆。侯幸君说,陈 锦芳深爱中国文化传统,在国外几次搬家,很多家什儿都可以放弃,只有《论语》、《孔子》、《庄子》等典籍当成珍宝随身携带。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台湾 人,在西方世界随时都会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然而他们夫妇却成为异国主流社会的精英。而今,他们的一双儿女接掌他们纽约的美术舘和画廊,与他们夫妇一道从事 国际艺术推广。

上海世博会就要落幕,陈锦芳世博主题百幅绘画创作也将告一段落。凭着侯幸君的艺术敏锐艺术眼光,在上海在台湾,她创办艺术画廊,开展陈锦芳文艺思想理论研究,并将成立收藏家沙龙。她准备为中国大陆/台湾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作出自己崭新的贡献。